1、單滾筒干燥設備圖1-2為常壓操作、底部進料的單滾筒干燥設備。用于溶液或稀漿狀懸浮液的物料干燥。布膜方式常為浸液式或噴濺式;料膜厚度為0.5-1.5mm。筒內蒸汽壓力為0.2-0.6MPa筒體用鑄鐵或鋼板焊制。筒體直徑在0.6-1.6m范圍,長徑比(L/D)=0.8-2,筒體長度可達3.5m。刮刀位置常在筒體斷面的Ⅲ、Ⅵ象限,與水平軸線交角為30°-4混合機選用電動機的問題,主要是確定系列、功率、轉速以及安裝型式和防爆要求等幾項內容。 一般異步電動機的同步轉數按電動機的極數而分成幾檔,像3000、1500、1000、750以及600rpm等,其中1500rpm的電動機價格較低,供應也較普遍,故應用得最廣泛。 混合機的電動機安裝型式一般有以下幾種: 1、D2型--臥式, 穿流氣流帶式干燥機主要由頭部、布料機構、若干干燥單元、出料裝置、網帶運行機構等組成。它采用強制通風干燥法。由于熱空氣和濕物料的接觸面積大,既有對流傳熱,又有輻射傳熱,干燥強度大。同時,因濕物料內部水蒸汽排出的途徑較短,因此具有較高的干燥速率。 濕物料除纖維狀物料、片狀物料或顆粒狀物料外,一般不宜直接投放到輸送網帶上,而必須經過成1、干燥爐的爐架與爐殼;臺車爐的爐架和爐殼的結構與箱式電阻爐基本相同,但由于臺車需拖出,臺車爐前端無下橫梁,易發生爐架變形,因此爐架應牢固固定在地基上。 爐面板應與爐口磚錯位,即爐口磚突出,并有足夠的磚厚,以減少爐面板受熱變形。爐面板爐口邊緣也應開較大較長的膨脹縫。 2、干燥爐的爐體;臺車爐的爐襯與箱式電阻爐基本相同。由于臺車與爐襯不接觸,因此爐襯更宜采用耐火纖維結構。分遷移過程的深入研究基礎上的,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新工藝。微波真空干燥設備由微波發生器、真空干燥腔、物料進出小車、真空系統和電子控制系統組成。 微波真空干燥機有著很多普通干燥機沒有的功能,這也是它的強項,比如殺菌,比如環保,比如里外同時加熱等,這些優點足推動微波真空干燥機的發展,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中不斷的推進和發展微波真空干燥機,發展微波技術,讓微波真空干燥機更加完美的呈現在大家面前。
雙錐回轉真空干燥機是原料藥生產應用中較為廣泛的設備,這是由于在真空干燥的過程中,筒體內的壓力始終低于大氣壓力,氣體分子數少,密度低,含氧量低,因而能干燥容易氧化性變化的藥品生產,能減少物料染菌的機會。 一種是被干燥物料的狀況(如物料形狀、大小尺寸、堆置方法),物料本身的含濕量、密度、粘度等性能。一般,物料顆粒細而均勻、堆放松散、厚度薄,則內部水分容易擴散。若提高物料的初溫、經真空過濾前處理、降低物料含濕量等,均能提高真空干燥速度。 另一種是雙錐回轉真空干燥機真空度越高,越利于水分在較低溫度下汽化,但真空度過高不利熱傳導,會影響對物料的加熱效果。為提高物料干燥速度,應根據物料的特性綜合考慮真空度。通常,真空度應不低于1×104Pa。 實驗表明: 雙錐回轉真空干燥機干燥過程可分為第一升溫、第一恒溫、第二升溫、第二恒溫和降溫五個階級。 其中:(1)第一升溫是加熱物料,使其升溫的預熱階段。該階段中,物料中水分汽化量很少; (2)第一恒溫是恒速干燥階段,在該階段中,物料的自由水、表面水和毛細管水等大量汽化。因此,溫度和真空呈恒定狀態,且真空度與該干燥溫度下 水的飽和蒸汽壓力近似相等; (3)第二升溫是加熱物料遷移內部水分至物料表面的過程,由于汽化的水分很少,導致物料溫度升高和真正度也隨之提高; (4)第二恒溫是汽化物料包裹水和部分結晶水階段,由干水分遷移率與汽化率相定,故溫度和真空呈平穩狀態; (5)降溫階段開始時,關閉加熱蒸汽,通以冷卻水至筒體夾套,冷卻筒體使其內部物料溫度下降,以便卸出干燥制品。 現在此把某一產品的平均干燥工藝參數(如表1 所示)列出。 雙錐回轉真空干燥機是原料藥生產應用較為廣泛的設備,這是由于在真空干燥的過程中,筒體內的壓力始終低于大氣壓力,氣體分子數少,密度低,含氧量低,因而能干燥容易氧化性變化的藥品生產,能減少物料染菌的機會。也由于水在汽化過程中,其溫度與蒸汽壓力成正比,故真空干燥時物料中的水分在低溫下就能汽化,達到低溫干燥,特別適用于藥品中有熱敏性物料的生產。 同時,雙錐回轉真空干燥機真空干燥可消除常壓熱風干燥易產生表面硬化現象,這是真空干燥物料內和表面之間壓差大,在壓力梯度作用下,水分很快移向表面,不會出現表面硬化。此外真空干燥時,物料內部和外部之間溫度梯度小,由逆滲透作用使得溶媒能夠獨自移動并收集,有效克服熱風干燥所產生的溶媒失散現象。 本文只是對雙錐回轉真空干燥機的真空干燥速度作了討論,同時分析了國內有的雙錐回轉真空干燥機結構的不完善之處,提出了以真空干燥理論為依據,對其進行提高的研發,總體上提高雙錐回轉真空干燥機研發和應用的水平,使這一經典實用產品換發出新的生命力。然而,本文僅為其升級提出一些思考性或建議性的設想,以饋有志之士參考,使雙錐回轉真空干燥機的制造和應用越來越接近于完美。